把古今儒学都命名为一个笼统的儒学,然后去含混的研究,这在儒学研究已经需要主题化、深入化的当下,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。
经古公亶父、王季、文王三代在这里励精图治,国力日强,成为殷商西方强大的三公天下有其二的诸侯国。周公还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等一系列思想,这些后来都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,所以后人把他尊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。
但管叔散布流言:周公将不利于成王。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纣王的叔父箕子和被关押的其他贵族。认为周孔之道上承圣王,下启后儒,周公兼有事功与言论之长,但更倾向于君王一系的治统,而孔子开出道统,传到孟子却断了。周孔之道则是神圣之道。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:第一是天地之神,主祭者是周天子,别人没有资格,只有陪祭。
经过3年的艰苦作战,终于讨平了叛乱,征服了东方诸国,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,同时斩杀了管叔、武庚,放逐了蔡叔,并乘胜向东方进军,灭掉了奄(今山东曲阜)等50多个国家,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,疆域东到大海。他们在这里建起了城邑——岐邑,其他邻国的人听说了古公的仁爱之心,也都纷纷前来归附。当成周之时,阴阳调,寒暑平,羣生遂,万物宁。
昔之君子,道其百姓不使迷,是以威厉而不试,刑措而不用也。《诗》曰:先民有言,询于刍荛。故日月不高则所照不远,水火不积则光炎不博,礼义不加乎国家则功名不白。(卷四第十三章)仁道泯则人道苦,根源是在上者不行仁政,令民相伍,有罪相伺,有刑相举,这是战国以来受法家影响以严刑峻法治国理民的后遗症。
霸则介乎二者之间,是道义与功利结合的政治模式。这句话的精神即在于此。
今人徐复观先生也说:他(韩婴)在《外传》中引用《荀子》凡五十四次,其深受荀子的影响,可无疑问。《论语·子路》还说:不教民战,是谓弃之,不对老百姓进行教化,就发动战争,把他们送上战场,是在遗弃他们。礼义治国是王道政治的应有之义,王道政治就是以礼治为主体的治理模式。如是百姓爱之如父母,畏之如神明,是以德泽洋乎海内。
(卷一第二十五章)许维遹引郝懿行云:《字汇补》古文‘廉作‘磏,观下文所释,则作‘廉者是也。卷六第七章:遇等夷则修朋友之义,……朋友信之。夫人性善,非得明王圣主扶携,内之以道,则不成为君子。卷一第二十五章论仁道有四:有圣仁,有智仁,有德仁,有磏仁。
却在处世上,也受到道家的若干影响。于时,周室微,王道绝,诸侯力政,强劫弱,众暴寡,百姓靡安,莫之纪纲,礼仪废坏,人伦不理。
这实际上是希望当时为政者能够以史为鉴,不要令苛伤民,造成国家大乱,自身也落得身败名裂。其于仪也,修饰而不危。
故人之命在天,国家之命在礼。现代意义 汉初经过了秦王朝二世而亡的短暂战乱之后重新走向统一,当时面临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就是怎样才能长治久安?汉初儒者为了回应这一重大问题,积极诠释和宣扬儒家学说,与先秦儒家不同的是他们以儒为主,整合诸子百家,重建社会秩序,确立长治久安的治理之道,并逐渐形成了礼法合治、德主刑辅、王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。如使王者听其言,信其行,则唐虞之法可得而观,颂声可得而听。躬行不从,然后俟之以刑,则民知罪矣。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《韩诗外传》卷四第十一章:君人者以礼分施,均徧而不偏。鲁日以削,三十四世而亡。
南宋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中说此书盖多记杂说,不专解《诗》。(《卷三第四章》)此段与《荀子·王制篇》文字大致相同,许维遹案:第一句《荀子·王制篇》无‘德字。
韩婴说:昔者先王审礼以惠天下,故德及天地,动无不当,夫君子恭而不难,敬而不巩,贫穷而不约,富贵而不骄,应变而不穷,审之礼也。敬孝达乎下,则民知慈爱矣。
同时注重通经致用,以微言大义来发挥积极的政治作用,在三才之道的基本构架下讨论君主修齐治平之道,提出了王道仁政、仁本法用、礼义主体、礼法合治、教主刑辅、王霸并用等治理之道,成为汉初礼法合治、德主刑辅、王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,对汉初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并对我们今天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重要启示。摘要:《韩诗外传》继承孔子述而不作的经学诠释传统,以经学为基础,以儒为主,归本于孔,统合孟荀,整合诸子,试图在适应时代需要构造一套新的儒家思想体系。
司马主天,司空主土,司徒主人。卷五第二十七章:福生于无为,而患生于多欲。强调上知天,下知地,中知人,显然是在天地人三才的构架下讨论人的道德修养问题。善为政者显然是以道为治者,不知为政者显然是无道之治。
家为公田十亩,余二十亩共为庐舍,各得二亩半。于是孔子自东自西,自南自北,匍匐救之。
坚甲利兵不足以为武,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,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,由其道则行,不由其道则废。君人者降礼尊贤而王,重法爱民而覇,好利多诈而危,权谋倾覆而亡。
可见,韩婴在王霸问题与荀子一样主张王霸并用。如何以礼治国?韩婴传承了儒家通过礼义规范人伦关系,重建社会秩序,实现国家治理的思想。
卷五第十一章云:上不知顺孝,则民不知反本。所以,现在应该重新培植仁义之根,以教化引导百姓,尽量不要用刑罚。山陵崩竭,川谷不流,五谷不植,草木不茂,则责之司空。其为教,古有礼然后有刑,是以刑省。
王道政治以仁政为治理的核心价值。(《第二十五章》) 齐鲁两国历史传统悠久,但自从建国其治理模式就不一样,鲁国用的是以尊尊亲亲为核心的礼治,而齐国用的是举贤尚功的法治。
若夫君臣之义,父子之亲,夫妇之别,朋友之序,此儒者所谨守、日切磋而不舍也。四统者具,而天下往之。
善粉饰人者,故人乐之。言天之所生,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